英国威廉希尔公司_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-中文网站

张永生教授在《科学通报》发表论文探讨碳中和条件下能源发展

碳达峰、碳中和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大需求和挑战。近日,《科学通报》出版论文“我国能源生产、消费、储能现状及碳中和条件下变化趋势”( 66 (34): 4466-4476 (2021),https://doi.org/10.1360/TB-2021-0797)。

该论文由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张永生教授等撰写,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,基于统计数据分析我国现有能源生产结构、电力装机、不同行业能源及电力消费等特点,进而讨论实现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结构,以及我国未来电力系统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及瓶颈。

1990年以来,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,能源生产和消费基本上一直处于上升趋势,生产和消费都是以煤为主。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比例较少但发展迅速。风电装机、光伏发电装机规模都处于世界第一的水平,但总发电量占比仍然很低。工业用能占能源总消费比例最大,保持在65~75%之间,居民生活和交通能源消费也在不断增加。数据表明目前工业用电量与火力发电量保持一致。 由于火力发电调峰调频相对方便,工业生产流程工艺可以优化,对它们进行优化匹配有利于今后我国电力结构调整。

2060年实现碳中和时,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不会有大变化的前提下,化石燃料比例预计在20%左右,可再生能源比例在70%左右。实现碳中和需要有比现有电力总装机更大规模的装机容量,风电、太阳能发电装机将至少为目前火电装机的2倍。需要改变现有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模式适应今后能源结构的调整。

配置适当的储能装机容量是风电、太阳能发电承担主体发电责任的保证。现有技术水平下,抽水蓄能、电化学储能、氢能具有竞争力。不同于动力储能对电池高密度的追求,新能源消纳最重要的是规模足够。抽水蓄能受限于地理环境,规模不足以支撑风光发电对储能发展的需求。锂离子电池受限于锂资源,氢能燃料电池受限于铂资源,完全依赖锂离子电池、氢燃料电池即使解决交通问题也会面临资源瓶颈。未来的交通体系需要在现有基础上重新规划,比如加大轨道交通的范围、改变交通习惯等。

大规模消纳可再生能源,需要考虑多种储能技术储备,多元发展。氢燃气轮机、氢冶炼等相对成熟的路线技术,具有支撑今后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消纳的潜在优势。分布式储热、压缩空气储能、非贵金属催化的氢燃料电池、钠/铅酸电池、液流电池、超级电容器及其他多种具有技术经济性、可实现大规模应用的储能技术也都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。

审核:张永生